马来西亚华人的文化死局》

周锐鹏写于2023年8月2日


《亚洲周刊》(24/7—30/7期)有一篇胡恩威写的《失去了文化主体的香港》文章,从2019年黑暴事件说起,批判香港文化无根,“中不中,西不西”,并说,“黑暴社会事件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文化病征........”。


胡恩威批评香港这种“中不中,西不西”是殖民地病。他指责即使现任香港特首李家超,也“基本上都是沿用过去殖民地时期那一套,就是把文化艺术产业定性成一种经济活动或活动经济........”。


看胡恩威批判香港的“文化”问题一一或者应该说,看他批判香港的“没文化”问题一一令人心有戚戚焉。马来西亚华人的“文化”问题一一也应该说,马来西亚华人的“没文化”问题一一何尝不也是由于“中不中,西不西”,以及香港所没有的“巫不巫”问题?也何尝不是一种不知如何定性、不知如何定位的殖民地病?


马来西亚华人领袖们爱夸夸其谈的文化建设工作,跟香港相似,都是有意无意地流于形形色色的“经济活动”或“活动经济”,甚至更狭隘,仅仅是土木建设。举例言之,常年最了不起的文化建设工作,几乎永远都是“建校”,永远都是土木工程,而且,大的建不了,建一建华文小学,就天大的事了。建好了,还恭恭敬敬献给教育部,仿佛如此就文化伟业已经深耕。呵呵,连这么一丁点初级文化建设成绩,都不敢据为自己负全责的园地,不敢自己栽种自己浇水自己摘花采果,你能指望这样的华人,有什么文化自信?有什么文化定性?有什么文化的根?


马来西亚和香港都曾经是英国殖民地。香港一直处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冲击。马来西亚尤甚,不仅始终处于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的交互冲击,还有马来文化、伊斯兰文化,更是越来越强势地掺上一脚,甚至两脚三脚四脚。于是,马来西亚华人的文化观,基本上就是一塌糊涂:“华沙派”,天天就是华教、华教、华教,无华不教,无教不华,舍此无他;“英沙派”,天天就是民主、民主、民主,以为自己就是上帝派来的天使;自封为热爱tanah air的“本土派”呢,找不着路,只能像套上了马来貘兽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暗贴着“英沙派”反“华沙派”,高举反中反华大旗,自诩“恨中爱国党”。华人如此五花八门的文化观,能有怎么样的定位?能有什么样的根?完全比香港还惨,根本是找不着北!


胡恩威指香港政府不知道如何看待文化,如何定性文化,造成香港“失去了中西文化的特色主体”,并使到香港出现2019的“恐惧中国症”。怎么不呢!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族群,文化肤浅无根,文化观混乱无主,必然就没有主体,必然就不由自主被别人摆布。


胡恩威说,香港“问题的核心在于回归以来香港一直在执行单方面亲西方的文化政策........香港教育制度基本上都是西方流行什么,香港便跟着教什么........都是依据西方的模式去进行。”


呵呵,马来西亚的华教,从以前的以中华文化为依归,到近30年来不能明言的以“台湾主体意识”或“台独意识”为楷模,基本上就是西方流行什么就学什么,台湾崇尚什么就跟什么。如果要让胡恩威来批判,那何止是“不知道如何看待文化”、“不知道如何定性文化”?何止是“失去了中西文化的特色主体”?根本是比香港更惨,还失去了最应该有的中巫文化的特色主体!


胡恩威批评说,中华文化在香港“完全被边缘化,变成了一种边缘的学科”。“整个社会的中国语文能力下降,英文语文能力也不见得上升,也是极速下降。”我们马来西亚不就是这样吗?只要一上网,铺天盖地的电子媒体、自播主,全是蹩脚华语、蹩脚英语、蹩脚马来语,词汇贫乏,用词不准,甚至发错音用错字,怪腔怪调。如果要找一点来赞其腔调与发音还算地道的,估计也就是中北马一带最流行的粤语了。这是什么文化?无知的年轻人会马上回说,这是rojak(马来沙拉)文化,是马来西亚特色!年轻人,你们没有知识。不能当饭天天吃的文化,只能算是次文化,何止没有深根,甚至没有根,顶多是豆芽根!它恰恰就是胡恩威批判的香港当前情况。


他写道:“香港目前最尴尬的是:中不中,西不西,就是一味庸俗、单调、缺乏自身的创新能力,原因就是因为失去了中西文化底气。”


他举中文大学为例,“中文大学已经变成了英文大学,失去了当初创校的本意,就是弘扬中国文化、复兴新儒家的观念,现在于中文大学再找不到这宗旨。”他批评中文大学,“由校长以至学系院长,都是百分之百西方思维........就连60周年的一系列纪念活动,都是以西方形式.......没有实践其东方西方文化之间的桥梁功能。”他说,“整个香港的大学教育体制都是为西方服务,完全缺乏自主的精神,这个就是香港现在的文化困局........。”总之,他认为“香港旧的中西文化定位保不住,新的东西又发展不出来,只是一大堆大型的基建工程........大型活动........。”


胡恩威认为,“香港是亚洲最早的一个文化熔炉,来自中国五湖四海、来自东南亚五湖四海、来自东西方五湖四海,都汇聚在香港”,因此,“香港现在最需要的是文化重组工程;而文化重组工程必须寻回香港的文化定位和身份,深度思考以及营造全新香港中西文化发展的策略”。


胡恩威指出了香港的“困局”所在,也指出来香港必须回归“文化熔炉”本质,发挥“文化桥梁”功能,换言之,要又中又西,可中可西,中可通西,西可衔中。


胡恩威没有说明路线图,他字里行间的意思,似乎香港只要恢复从前的样子即可。香港,我们暂且不管它。但是,马来西亚华人的文化定性、文化定位呢?我们没有优秀的“从前”可以回去归依,我们必须自己开发一条乃至数条新的文化建设道路。有一点,马来西亚跟香港是几乎一样的,我们也是“五湖四海”的“文化熔炉”,我们这里的每一种文化,也应该可以是“桥梁”,我们优秀的华人尤其应该又中又西又巫,可中可西可巫,通中通西通巫,而且,不是一碟沙拉,不仅是一座小桥,而是跨洋巨桥!否则,仅仅是rojak就沾沾自喜,只会慢慢营养不良而死。


刀郎只有高中一都没读完的学历,但是他读通聊斋,懂“七冲”、“三焦”。不要说我们这里华校高中三毕业生不懂这些,就算去了台湾读了大学回来当华文老师了,恐怕也不会懂得这些。连根都没长出来,你就顶多只能做一小碟rojak,还想做什么屁桥!但是,没有文化可做沟通大桥的华人,最终必然是“死局”,何止困局。在网络上、在媒体里,华人死局其实已经鬼影幢幢,黄尸美腿臭蟑螂的无根言论,几乎水银泻地,都是来跟华人索命的。


华人如果还不懂自己族群最需要的、最迫切需要的,是“优质教育”,而不是“华校教育”,死期就真的不远了。


华校教育仅仅是优质教育的一环而已,甚至可以是仅仅一小环而已。华人不需要读完高中三还不懂聊斋的华校生;华人不需要无法写一篇精准典雅英文或马来文投书报刊的大学毕业华校生。相反,华人非常需要能流利使用英语或马来语一本正经介绍“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学者,管他是华校生还是英校生还是马来学校生!华人文化的根不在现在的浅薄的华校里,那里仅仅是华文华语课堂。华人文化的根在传统戏曲里、古诗词里、琴棋书画里、祭祀仪式里。最优秀的马来西亚华人,是那些能用英语或马来语准确向友族介绍中华诗词戏曲或中医药与传统祭祀内涵的华人,你管他是华校生还是英校生或是马来校生。你真的可以不用管。放心,我们基本没有这样的华人。曾经有过,都死完了。马来西亚现在剩下的“最华人”的华人,是蜂拥着烧香跪拜摇神轿,高喊“兴啊”、“发啊”的华人!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为什么老马是我的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