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May, 2022
读书札记: 知之为 周锐鹏写于2022年5月24日 《论语 • 为政》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被一些人解释为"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孔子是这么白痴的人吗? 《论语》竟然可以如此呆脑吗? 如果这就叫"智慧",岂非天底下人人都是智者了?  在儒家的哲学领域里,对于什么叫"知",非常在意,最经典的表述,就在《中庸》里: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gu3)擭(huo4)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中庸》用孔子的这句话警惕学子,别以为自己"知道",其实"不知道"。我们因此可以合理推论,那些"知道就说知道"的,在孔子眼里,恐怕只是以为自己知道,结果都要掉进罟擭陷阱而不知逃避了。 那么,如何才是"予知"? 孔子没有直接给答案,但是,答案隐藏在子曰下一句话里: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孔子什么意思? 孔子的意思就是: 仅仅"知"中庸,甚至选取了中庸之道,也还是不够"知"的,必须有具体持之以恒的行动去守住,才是真的"知道",这也就是后来王阳明进一步发展出来的"知行合一"学说的基础。 换言之,"知"与"为",就成了辩证关系,也是永远互补的关系。单单知而不为,没有意义。《论语 • 为政》里,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但是,怎么"为"呢? 就从学习开始!《论语 • 阳货》里,孔子教训学生曰,"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周南、召南,是《诗经》里学习修身、齐家的诗篇,孔子训话的意思就是,不学习,就像面贴着墙壁而立,目无所视,行无可进。 在这同一篇《论语 • 阳货》里,孔子把学习的重要性作了最有力的强调: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愚昧呆蠢);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脱缰无止);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仁义缺失);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急切粗糙); 好勇不好学
Image
不许人间失忠良 一一记张礼铭先生文史功德 周锐鹏写于2022年4月3日 不论记史写史,不外两根大柱,一是实证,二是精神。实证,是客观的存在,但是,人将它记下来、写出来,却绝不可能尽现实证的全貌,总有取舍与不全之处,这个时候,就靠史学精神来存其真。 如何做到史虽不全而真存?自古有标杆:《春秋》、《史记》。典型例子:“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春秋》里这句话,本有不实之嫌,但是孔子完全赞同董狐笔法的“真”标准,这个标准,又完全得到司马迁的高度评价,说“夫春秋…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不论是孔夫子“作”史,还是太史公“记”史,“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都不能有半分妥协。 新山乃至全马华人历史著述之所以出现诸多惊人谬误,正是由于日寇屠戮之后,善者贤者几乎尽殁,实证近乎荡然,不仅不可能有太史简,连董狐笔都是奢望,当世所谓的“文史工作者”之中,不肖又趋炎附势阿谀奉承之辈张扬横行,于是社会善恶不分,贤与不肖无别,小人窃君子之位,蛇鼠假虎狮之威,一片浑浊,难辨真伪。 张礼铭先生尽其一生,汲汲于蒐实证于浩渺文档,正是不忿于本地史充斥着不实与不真,乃搜集实证,补敝起废,为马来西亚华人历史救回了两根大柱。 我于史学本无涉猎,唯深深感佩于先进锲而不舍的意志与努力,愿不揣唐突,略献绵力,以助真史之见世,不许人间失忠良。
Image
舒庆祥的不知为 周锐鹏写于2022年5月5日 从事文史工作,最最重要的一个态度,就是严谨。舒庆祥这篇文章,试图申论的,正是这个意思。可惜,他从第一个字、第一句话起,就毫不严谨,就在完全不求甚解的情况下贸然引用古文,而且,写到最后,文章恰恰就跟他想申论的主题相反,彰显了不知为的无知。 古籍经典之所以成为古籍经典,在于微言大义,就是字数很少,意义很深很广,如果不去搞清楚,就胡乱引用,还以为抬高了自己文章身价,除非大老爷保佑,别被人戳破,否则就只好丢脸。可惜,大老爷这一次没有保佑舒庆祥, 因为他没有谦虚地吸取他的好朋友安焕然所受过的教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出自《论语》的第二篇,“为政“。这篇“为政“,内容基本上是孔子教学生,如何成为君子,进而为仕,导民向善,教民知耻,让人民忠信,且服从领导。论语原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不熟读,就无从知道哪些字是须连着的,哪些字是须断开的。该连不连,该断不断,很容易就会把意思搞错了,甚至搞反了。舒庆祥恰恰是该断不断,把这句话的意思完全搞反了 。 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师,是中国教育家第一人,他重视的就是如何把一个人教育成“君子“,教育成“完人“。因此,孔子的教育理论,不仅重视“言“,更重视“行“,不仅强调“文“,更强调“质“。套句现代的说法,就相当于必须做到持之以恒,“实践真理“。因此,“为政“这一篇的最关键词,不在“政“,而在“为“。 “知之“这句话,这么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把孔子一贯的教育理念读出来了。 孔子谈政治,其实谈的还是教育,“为政“全篇,依然是谈教育,而他的教育理念,就是“为“。孔子说“为政以德“, 那么,这德政要如何“为“呢?他说, 要对人民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人民就“有耻且格“;又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还说,对人民“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等等,你懂不懂这些话不要紧,要点是:  终归是要教育,终归是要“为“,要“为人“,要“为仁“,要“为德“,要“为美“ 等等 ,各种“为“,这样才能“为国“、“为邦“、“为君“、“为臣“、“为士“、“为命“ 、“为成人“。 孔子非常重视“为“,所以,“宪问“篇里还特地借一个老头的口,说孔子是那个“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也“。 孔子教他的学生,要懂得去“为“,就会懂;不懂得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