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 知之为
周锐鹏写于2022年5月24日
《论语 • 为政》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被一些人解释为"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孔子是这么白痴的人吗? 《论语》竟然可以如此呆脑吗? 如果这就叫"智慧",岂非天底下人人都是智者了?
在儒家的哲学领域里,对于什么叫"知",非常在意,最经典的表述,就在《中庸》里: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gu3)擭(huo4)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中庸》用孔子的这句话警惕学子,别以为自己"知道",其实"不知道"。我们因此可以合理推论,那些"知道就说知道"的,在孔子眼里,恐怕只是以为自己知道,结果都要掉进罟擭陷阱而不知逃避了。
那么,如何才是"予知"? 孔子没有直接给答案,但是,答案隐藏在子曰下一句话里: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孔子什么意思? 孔子的意思就是: 仅仅"知"中庸,甚至选取了中庸之道,也还是不够"知"的,必须有具体持之以恒的行动去守住,才是真的"知道",这也就是后来王阳明进一步发展出来的"知行合一"学说的基础。
换言之,"知"与"为",就成了辩证关系,也是永远互补的关系。单单知而不为,没有意义。《论语 • 为政》里,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但是,怎么"为"呢? 就从学习开始!《论语 • 阳货》里,孔子教训学生曰,"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周南、召南,是《诗经》里学习修身、齐家的诗篇,孔子训话的意思就是,不学习,就像面贴着墙壁而立,目无所视,行无可进。
在这同一篇《论语 • 阳货》里,孔子把学习的重要性作了最有力的强调: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愚昧呆蠢);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脱缰无止);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仁义缺失);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急切粗糙);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违法乱纪);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粗暴狂妄)。"看到了吗,仁、知、信、直、勇、刚,照理讲,都是好品质,但是,如果"不好学",优点就全变成缺点,好处都成了坏处。所以,岂有简单的"知之"或"不知",就"是知也"之理?
与《论语》对应,整部《中庸》主题就是教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学习归结到底,全是行动,也就是实践,即"笃行之",即"修道之谓教"的实践,而不仅仅是表面的认知,因此《中庸》里,"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 爵禄,可辞也; 白刃,可蹈也; 中庸,不可能也。"中庸不可能? 吓坏了? 不,不是你所想的"不可能",而是说,"中庸"不可做为一种"技能"。教育的成果,必须使人修至本性发出来的,都时时刻刻合乎天道,也就是"时中",这个时候才是"中庸"境界,正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当然,我自己做不到,但是,勉强到了五成,应该还是有的。如何做到不须臾离也? "慎独",有所"忌惮",是基本的态度; "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是基本的步骤; 持之以恒地"守"着,就是不变的准则。
儒家的哲学体系,首重实践,实践又从学习开始。《中庸》里,"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这正是普罗大众的现况,都知道"好吃",但是如果进一步追问如何好吃,丰富的味道是怎么弄出来的? 分成哪些层次? 里头用了哪些调味? 这些恐怕就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楚了。只有善厨艺者能说清楚,他们在厨房里实践啊! 所以,要知味,就得学习,就得"为"。
《论语》里,"为"字出现得非常频繁,这跟儒家重视实践的哲学观是完全一致的。其实,儒道释三家,做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干,虽然有所分歧,但是它们共同的论述要点,都围绕在一个"为"字。儒家,明知不可而为之; 道家,无为而无不为; 佛家,无心而为。不过,道佛两家,往往流于"无为"与"不为",只有儒家硬颈,只要是对的,就"虽千万人吾往矣"!
但是,儒家也不是教我们盲干/蛮干的。固然,虽千万人吾往矣,虽知其不可而为之,然而孟子自己还是很清醒,他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可见,"为"或"不为",与"可"或"不可",没有必然关系。儒家的"为",在价值观,在天道,而不在个人的得失成败。所以《论语 • 里仁》里,"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求什么"为"? 修道啊! 修习天道,从而使自己成为"不忧"的仁者,"不惑"的智者,"不惧"的勇者。只有懂得如何去" 为"了,才有知,有仁,有勇。《中庸》开章三纲领的第三句话,"修道之谓教",就是"为"的纲领。孔子自己都说,他的知识道德,全是学习而来的。《论语 • 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综上所述,《论语 • 为政》里那句话,应该如此断句: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一些古书里,的确也有非常古板的解释,说"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但是,"知之曰知之"和"知之为知之","曰"与"为"两个关键词之异,意思天差地别啊!
我非"生而知之",甚至也非"学而知之",我是"困而学之"。因困而为,因为而学,因学而知,及其知之,一也! 愿与好友共勉之。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