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8.4《马来西亚——从旧冷战到新冷战》
马来西亚的政治,必须放在冷战的大框架里看,才看得明白。
在公元1990年以前的马来亚和马来西亚政治,完全是旧冷战大交响曲里的其中一个乐章的其中一个小部曲;在公元2018以后的马来西亚政治,又完全是新冷战大交响曲里的其中一个乐章的其中一个小部曲;至于中间那二十多年,是冷战空窗期,天下太平,皆大欢喜。
冷战空窗期里,马来西亚政治有什么特色?重商了,甚于重民族主义了;因为少了幕后大主子的撑腰,种族极端主义就算动口了,也不敢动手了;宗教极端主义压抑多年,如虫之惊蛰了,只不过遇上世贸大楼的恐怖袭击,不得不换上一副靠拢现代文明的模样,避免惹到大棒子。
于是,2008,2013,2018,尽管马来西亚国内“种族”乐章响彻云霄,却无阻于“民主”步伐的阔步前进。
世界还陶醉在世纪末的“历史的终结”里。
1989年,中国发生“六四”,东欧集团分崩离析,苏联岌岌可危,日裔美国政治学者Francis Fukuyama(福山)当年发表论文"The End of History",为西方自由民主制高奏凯旋曲,向世人预告:人类社会演化的终点就是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它将成为所有国家政府的唯一形式,也是最后形式。
1991年末,苏联果真也跟着消失了,“历史的终结”成书,"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一时洛阳纸贵。
当然,这个福山其实是近视猫,是政治理论的小贩而已,历史并没有“终结”。
2001年发生在美国本土的“九一一”恐怖袭击,等于宣告“历史终结论”终结了。随后,2008年的美国金融大危机,中东、东欧等地的各种“颜色革命”造成流民百万、政治动荡、经济萧条,甚至极端势力崛起,杀戮不止,“历史终结论”被世人宣告为废纸。
俄罗斯重新站起来,中国更是突飞猛进,一跃而为世界新强,反而很多“民主”国家乱七八糟。于是,福山不得不勉强对自己作了修正,承认Rule of Law(法治)、Democracy(民主问责)并不足以“终结历史”,还需要一个条件才能终结历史,就是State(良好的治理)。
福山不行,他的老师Samuel P. Huntingtun(亨廷顿)才真的厉害。亨廷顿是晚至1992年演讲、1993年才刊登“文明冲突论”(The Clash of Civilizqations),还谦称只是一个“假说”,却十足是一个超级核弹。
“文明冲突论”提醒西方国家,必须反俄、反中、反共、压制伊斯兰。
但是,亨廷顿发表“文明冲突论”的时候,西方还陶醉在“历史的终结”里。美国的老布什并没有在中国“六四”后下重手。接任的克林顿还高调访华,跟中国签订“致力于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让中国加入WTO。再下来的小布什想借着南海撞机发威,不料“九一一”打乱了他整个算盘。
冷战空窗期继续延长,让马来西亚政治百花齐放。
2013年,“Apa lagi Cina mahu?”这句话,代表了传统上依赖幕后大主子庇佑而持续执政的种族主义政党的沮丧,也代表了传统上完全挨打的少数族群突然看到了一扇天窗带来的曙光。
很巧,马来话的Cina,既可以指“华人”,也可以指“中国”。原话固然是指华人,但是,大背景却是中国的迅猛崛起。
曙光的喜悦在2018到顶。因为新冷战已经剧烈开打了。一旦新冷战主旋律定调之后,小部曲能自弹自唱吗?当然不可以,当然必须依循主旋律走。
于是,马来西亚政治板块必然重新洗牌,马来政治力量必然重新组合、凝结,种族摩擦甚至冲突的因子重新释放,像七月的饿鬼那样到处游荡。
很少人口头上重提“文明冲突论”了,不信了?不,是都收在心里。
在这关头,“反中”的戏码又出来了,就像旧冷战时期,几乎全是“反中”的戏码。
旧冷战时期,“反中”戏码勾住观众情绪的因素是矛盾冲突的情节,是“反共”/“反华”;新冷战时期,“反中”戏码依然是靠矛盾与冲突来勾住观众的情绪。少了“反共”,还有“反华”,乃至“反新殖民主义”。名堂稍改,手法一样。
希盟里出了一大批想要靠“反共”、“反中”来紧紧贴住主旋律的华裔“民主”青年。但是,我得给他们警告:锅太多,盖太少。用“反共”、“反中”来紧贴“民主”主旋律,必然随时出现乱调,最终必然遭到反噬,因为,“反中”民主的茁壮,必然意味着“反华”民主的茁壮。
不论是“文明冲突论”还是“历史终结论”,都没有“多元论”。没有“多元文明”的马来西亚政治,当然是一个等着混乱、等着失血的马来西亚政治。
马来西亚文明要如何“多元”?必须有更多人“亲中”。不能不“亲中”,但更不能只靠华人亲中,必须让马来人也亲中、印度人也亲中、卡达山人也亲中、达雅人也亲中,而不是“反中”。够不够彻底民主,稍后再说,先一起亲,一起和,一起多元吧!
“亲中”民主是文明和谐论,“反中”民主是文明冲突论。希盟的“民主”华青们,你们要马来西亚文明是和谐论还是冲突论?干嘛不努力扩散“亲中”?干嘛还“反中”?干嘛置自己于冲突之中?不觉得蠢吗?
马来西亚的政治,必须放在冷战的大框架里看,才看得明白。
在公元1990年以前的马来亚和马来西亚政治,完全是旧冷战大交响曲里的其中一个乐章的其中一个小部曲;在公元2018以后的马来西亚政治,又完全是新冷战大交响曲里的其中一个乐章的其中一个小部曲;至于中间那二十多年,是冷战空窗期,天下太平,皆大欢喜。
冷战空窗期里,马来西亚政治有什么特色?重商了,甚于重民族主义了;因为少了幕后大主子的撑腰,种族极端主义就算动口了,也不敢动手了;宗教极端主义压抑多年,如虫之惊蛰了,只不过遇上世贸大楼的恐怖袭击,不得不换上一副靠拢现代文明的模样,避免惹到大棒子。
于是,2008,2013,2018,尽管马来西亚国内“种族”乐章响彻云霄,却无阻于“民主”步伐的阔步前进。
世界还陶醉在世纪末的“历史的终结”里。
1989年,中国发生“六四”,东欧集团分崩离析,苏联岌岌可危,日裔美国政治学者Francis Fukuyama(福山)当年发表论文"The End of History",为西方自由民主制高奏凯旋曲,向世人预告:人类社会演化的终点就是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它将成为所有国家政府的唯一形式,也是最后形式。
1991年末,苏联果真也跟着消失了,“历史的终结”成书,"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一时洛阳纸贵。
当然,这个福山其实是近视猫,是政治理论的小贩而已,历史并没有“终结”。
2001年发生在美国本土的“九一一”恐怖袭击,等于宣告“历史终结论”终结了。随后,2008年的美国金融大危机,中东、东欧等地的各种“颜色革命”造成流民百万、政治动荡、经济萧条,甚至极端势力崛起,杀戮不止,“历史终结论”被世人宣告为废纸。
俄罗斯重新站起来,中国更是突飞猛进,一跃而为世界新强,反而很多“民主”国家乱七八糟。于是,福山不得不勉强对自己作了修正,承认Rule of Law(法治)、Democracy(民主问责)并不足以“终结历史”,还需要一个条件才能终结历史,就是State(良好的治理)。
福山不行,他的老师Samuel P. Huntingtun(亨廷顿)才真的厉害。亨廷顿是晚至1992年演讲、1993年才刊登“文明冲突论”(The Clash of Civilizqations),还谦称只是一个“假说”,却十足是一个超级核弹。
“文明冲突论”提醒西方国家,必须反俄、反中、反共、压制伊斯兰。
但是,亨廷顿发表“文明冲突论”的时候,西方还陶醉在“历史的终结”里。美国的老布什并没有在中国“六四”后下重手。接任的克林顿还高调访华,跟中国签订“致力于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让中国加入WTO。再下来的小布什想借着南海撞机发威,不料“九一一”打乱了他整个算盘。
冷战空窗期继续延长,让马来西亚政治百花齐放。
2013年,“Apa lagi Cina mahu?”这句话,代表了传统上依赖幕后大主子庇佑而持续执政的种族主义政党的沮丧,也代表了传统上完全挨打的少数族群突然看到了一扇天窗带来的曙光。
很巧,马来话的Cina,既可以指“华人”,也可以指“中国”。原话固然是指华人,但是,大背景却是中国的迅猛崛起。
曙光的喜悦在2018到顶。因为新冷战已经剧烈开打了。一旦新冷战主旋律定调之后,小部曲能自弹自唱吗?当然不可以,当然必须依循主旋律走。
于是,马来西亚政治板块必然重新洗牌,马来政治力量必然重新组合、凝结,种族摩擦甚至冲突的因子重新释放,像七月的饿鬼那样到处游荡。
很少人口头上重提“文明冲突论”了,不信了?不,是都收在心里。
在这关头,“反中”的戏码又出来了,就像旧冷战时期,几乎全是“反中”的戏码。
旧冷战时期,“反中”戏码勾住观众情绪的因素是矛盾冲突的情节,是“反共”/“反华”;新冷战时期,“反中”戏码依然是靠矛盾与冲突来勾住观众的情绪。少了“反共”,还有“反华”,乃至“反新殖民主义”。名堂稍改,手法一样。
希盟里出了一大批想要靠“反共”、“反中”来紧紧贴住主旋律的华裔“民主”青年。但是,我得给他们警告:锅太多,盖太少。用“反共”、“反中”来紧贴“民主”主旋律,必然随时出现乱调,最终必然遭到反噬,因为,“反中”民主的茁壮,必然意味着“反华”民主的茁壮。
不论是“文明冲突论”还是“历史终结论”,都没有“多元论”。没有“多元文明”的马来西亚政治,当然是一个等着混乱、等着失血的马来西亚政治。
马来西亚文明要如何“多元”?必须有更多人“亲中”。不能不“亲中”,但更不能只靠华人亲中,必须让马来人也亲中、印度人也亲中、卡达山人也亲中、达雅人也亲中,而不是“反中”。够不够彻底民主,稍后再说,先一起亲,一起和,一起多元吧!
“亲中”民主是文明和谐论,“反中”民主是文明冲突论。希盟的“民主”华青们,你们要马来西亚文明是和谐论还是冲突论?干嘛不努力扩散“亲中”?干嘛还“反中”?干嘛置自己于冲突之中?不觉得蠢吗?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