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5《燕园的鸭子》
昨天看到宣传,知道中文五毒散今天起有个名为“南洋学子-燕园春秋”的专栏,说是由马来西亚留学北京大学的学子们执笔。所以,今天一早就特意细读专栏的第一期第一篇文章。读罢,掩报长叹,失望!
这第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寄语开篇卷》,作者是北大历史学系的吴小安,我以为是马来西亚留学生,检索作者背景,知道是个教授,加倍失望!
我不晓得吴小安教授跟马来西亚什么渊源。他中国国籍,通过高考进入厦门大学,随后一连串的留学深造,是北京大学世界史研究院的教授。从百度检索得知,他挂头的论文是《试论历史上的东南亚国家与国家形成:形态、属性和功能》,还有《1949年后中国的华侨华人政策:东南亚个案(与吴杰伟合作)》等。如果他不是马来亚归国华侨的后代,那么他跟我们的关系,也就是他的学术研究而已。
以这样的“关系”,来“南洋学子-燕园春秋”开篇,不能说不可以,何况是教授身份?但是,标题又“篇”又“卷”,分量如此之重的“寄语”,洋洋洒洒数千字,读完,竟让人不知其所云——不知北大为何物的马来西亚读者,一头雾水;知北大为何物的马来西亚读者,则一脸错愕——能不为之沮丧吗?一开篇就是废话,真是符合了中文五毒散的特质啊。
这开篇文章的最大毛病,就是没有明确的主旨,你读完,不知道北大“神奇”在哪里?“独特”在哪里?“历史魅力”在哪里?“难得”在哪里?“荣耀”在哪里?“跨文化震撼”在哪里?乃至“科学与民主,自由与博爱,开放与包容,守正与创新”这些作者说的“常维新精神”的基石支撑在哪里?
好吧,他或许真是要隐晦地批判北大“利己”、“守旧”、“一塌糊涂”,但是,如果北大真的如此不堪,那要在这里宣扬什么呢?
作者的两首新诗占了文章一半有余。我不会写诗,不敢从技巧上评论。但是,诗的内容是丰富还是贫瘠,诗的用词用字是精彩还是平庸,我还是看得到的。
“燕国远去
燕山屹立
燕京不再
燕园永驻........”
第一首诗《燕园》的开头,有点历史纵深,也有点气势,颇有雄兵铁骑不足恃,王权转眼化云烟,唯有学问永流传的味道。但是,开了虎头,不能续以蛇尾啊。
“多少人视您为庙堂
竟作精致利己主义的菩萨
而在您的学子们心中
您应该永远是学术的图腾
人生的风景........”
在庙堂里做利己的菩萨,这当然是在批评北大,但是,北大“应该永远是学子心中的学术图腾、人生的风景”?既是图腾,那跟菩萨像有何差别?
作者借别的学者讥笑北大是“一条漏油的破船”之语,反驳说
“多少历史潮流汹涌
在国家民族转折的风尖浪口
却始终是您的旗帜和身影
而又有多少辛勤的园丁
在后院默默为您耕耘培育
世界日新常维新........”
作者显然想突出北大是历史潮流汹涌、国家民族转折的“旗帜和身影”,但是,诗句的语法倒置,却反把历史潮流、国家民族变成了北大的旗帜和身影,糊涂地呼应了北大是利己菩萨、漏油破船!
令我诧异还有诗中的用词用字。在“引无数青年竟折腰”一句里,为什么用“竟”而不是“竞”?“在国家民族转折的风尖浪口”一句中,为什么用不能成词的“风尖”搭配“浪口”,而不用正规成语“风口浪尖”?
好吧,用词是小事,让人不禁为之失笑的是作者不忘自我标榜,塞了两句“辛勤的园丁”给北大。呵呵,我说啊,北大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她的园丁,而是出过一个又一个好比参天巨树的学术大师,出过一个又一个好比澎湃江河的思想巨匠。园丁?园丁去中小学吧!连高低定位都不清楚,也就难怪要怨叹了。
“而您几十年如一日的宠辱不惊
又令多少学子悲愤
您不该依然如此守旧
未名湖是海洋
燕园不是上海滩........”
是海洋,这就对了。北大之大,在气势的磅礴,在风云骤变的奇异,在海纳百川的宽广,搞什么园丁?哧!
在北大,荣耀不在于老师教了什么,而在于学生学了什么。北大的名师,有几人是北大“教”出来的呀?相反,几十年的思想桎梏,大师不再,都成了臭老九,但是,学生依然可能出类拔萃,傲视群雄。北大不可能靠园丁,北大要靠知识的海洋,要靠知识的土壤,要靠知识的风雨。参天巨树不是种出来的,是长起来的。
然而,作者写北大的诗,读起来却像导游在做校园介绍!
“未名湖是海洋
燕园不是上海滩
一塌糊涂是新文化
博雅塔岂是风水........”
他当然不是要导览的意思。他是暗讽燕园成了“上海滩”,“一塌糊涂”成了北大新文化,校园山水成了风水论。但是,这样的怨叹没有意义。在北大人一塔、一湖、一图书楼的“一塌糊涂”戏谑自嘲里,全诗竟无任何一字言“图”。然则,倘若没有“一图”,湖再美、塔再秀,燕园也不过是个风华远去的皇家园林而已,是有什么好说的?
作者意犹未尽,又续一新诗《未名湖》,要突出“燕园最美的风景图腾是博雅塔与未名湖”。是的,满人把湖叫做“海”,未名湖命名之前,原本也叫做海,作者想借此轻轻悲叹这海“没有风,也没有雨”,“没有潮起,也没有潮落”,只剩下“杨柳依依”,“水天一色”,“海永远收藏在走出校园学子的心乡里”,“等待风起,等待潮涌”。一如我前面点评的,没有图书楼,则湖不会成海,有风也不会起浪。
大师都被斗成了臭老九,大师不再,但是,大师们的巨著还在人间,还在“一图”里。那个把北大的大师们都斗成臭老九的毛泽东,从来也没被任何大师“教”过,他当年不过就踏踏实实窝在北大图书馆里!
最后再补一句:这篇文章,究竟跟马来西亚什么关系?华教诸公、董教总诸公们,如果也对北大神往,是要失望的,北大岂能复制?不如把标准降低一点,就先搞个像样的图书馆吧!如何?
昨天看到宣传,知道中文五毒散今天起有个名为“南洋学子-燕园春秋”的专栏,说是由马来西亚留学北京大学的学子们执笔。所以,今天一早就特意细读专栏的第一期第一篇文章。读罢,掩报长叹,失望!
这第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寄语开篇卷》,作者是北大历史学系的吴小安,我以为是马来西亚留学生,检索作者背景,知道是个教授,加倍失望!
我不晓得吴小安教授跟马来西亚什么渊源。他中国国籍,通过高考进入厦门大学,随后一连串的留学深造,是北京大学世界史研究院的教授。从百度检索得知,他挂头的论文是《试论历史上的东南亚国家与国家形成:形态、属性和功能》,还有《1949年后中国的华侨华人政策:东南亚个案(与吴杰伟合作)》等。如果他不是马来亚归国华侨的后代,那么他跟我们的关系,也就是他的学术研究而已。
以这样的“关系”,来“南洋学子-燕园春秋”开篇,不能说不可以,何况是教授身份?但是,标题又“篇”又“卷”,分量如此之重的“寄语”,洋洋洒洒数千字,读完,竟让人不知其所云——不知北大为何物的马来西亚读者,一头雾水;知北大为何物的马来西亚读者,则一脸错愕——能不为之沮丧吗?一开篇就是废话,真是符合了中文五毒散的特质啊。
这开篇文章的最大毛病,就是没有明确的主旨,你读完,不知道北大“神奇”在哪里?“独特”在哪里?“历史魅力”在哪里?“难得”在哪里?“荣耀”在哪里?“跨文化震撼”在哪里?乃至“科学与民主,自由与博爱,开放与包容,守正与创新”这些作者说的“常维新精神”的基石支撑在哪里?
好吧,他或许真是要隐晦地批判北大“利己”、“守旧”、“一塌糊涂”,但是,如果北大真的如此不堪,那要在这里宣扬什么呢?
作者的两首新诗占了文章一半有余。我不会写诗,不敢从技巧上评论。但是,诗的内容是丰富还是贫瘠,诗的用词用字是精彩还是平庸,我还是看得到的。
“燕国远去
燕山屹立
燕京不再
燕园永驻........”
第一首诗《燕园》的开头,有点历史纵深,也有点气势,颇有雄兵铁骑不足恃,王权转眼化云烟,唯有学问永流传的味道。但是,开了虎头,不能续以蛇尾啊。
“多少人视您为庙堂
竟作精致利己主义的菩萨
而在您的学子们心中
您应该永远是学术的图腾
人生的风景........”
在庙堂里做利己的菩萨,这当然是在批评北大,但是,北大“应该永远是学子心中的学术图腾、人生的风景”?既是图腾,那跟菩萨像有何差别?
作者借别的学者讥笑北大是“一条漏油的破船”之语,反驳说
“多少历史潮流汹涌
在国家民族转折的风尖浪口
却始终是您的旗帜和身影
而又有多少辛勤的园丁
在后院默默为您耕耘培育
世界日新常维新........”
作者显然想突出北大是历史潮流汹涌、国家民族转折的“旗帜和身影”,但是,诗句的语法倒置,却反把历史潮流、国家民族变成了北大的旗帜和身影,糊涂地呼应了北大是利己菩萨、漏油破船!
令我诧异还有诗中的用词用字。在“引无数青年竟折腰”一句里,为什么用“竟”而不是“竞”?“在国家民族转折的风尖浪口”一句中,为什么用不能成词的“风尖”搭配“浪口”,而不用正规成语“风口浪尖”?
好吧,用词是小事,让人不禁为之失笑的是作者不忘自我标榜,塞了两句“辛勤的园丁”给北大。呵呵,我说啊,北大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她的园丁,而是出过一个又一个好比参天巨树的学术大师,出过一个又一个好比澎湃江河的思想巨匠。园丁?园丁去中小学吧!连高低定位都不清楚,也就难怪要怨叹了。
“而您几十年如一日的宠辱不惊
又令多少学子悲愤
您不该依然如此守旧
未名湖是海洋
燕园不是上海滩........”
是海洋,这就对了。北大之大,在气势的磅礴,在风云骤变的奇异,在海纳百川的宽广,搞什么园丁?哧!
在北大,荣耀不在于老师教了什么,而在于学生学了什么。北大的名师,有几人是北大“教”出来的呀?相反,几十年的思想桎梏,大师不再,都成了臭老九,但是,学生依然可能出类拔萃,傲视群雄。北大不可能靠园丁,北大要靠知识的海洋,要靠知识的土壤,要靠知识的风雨。参天巨树不是种出来的,是长起来的。
然而,作者写北大的诗,读起来却像导游在做校园介绍!
“未名湖是海洋
燕园不是上海滩
一塌糊涂是新文化
博雅塔岂是风水........”
他当然不是要导览的意思。他是暗讽燕园成了“上海滩”,“一塌糊涂”成了北大新文化,校园山水成了风水论。但是,这样的怨叹没有意义。在北大人一塔、一湖、一图书楼的“一塌糊涂”戏谑自嘲里,全诗竟无任何一字言“图”。然则,倘若没有“一图”,湖再美、塔再秀,燕园也不过是个风华远去的皇家园林而已,是有什么好说的?
作者意犹未尽,又续一新诗《未名湖》,要突出“燕园最美的风景图腾是博雅塔与未名湖”。是的,满人把湖叫做“海”,未名湖命名之前,原本也叫做海,作者想借此轻轻悲叹这海“没有风,也没有雨”,“没有潮起,也没有潮落”,只剩下“杨柳依依”,“水天一色”,“海永远收藏在走出校园学子的心乡里”,“等待风起,等待潮涌”。一如我前面点评的,没有图书楼,则湖不会成海,有风也不会起浪。
大师都被斗成了臭老九,大师不再,但是,大师们的巨著还在人间,还在“一图”里。那个把北大的大师们都斗成臭老九的毛泽东,从来也没被任何大师“教”过,他当年不过就踏踏实实窝在北大图书馆里!
最后再补一句:这篇文章,究竟跟马来西亚什么关系?华教诸公、董教总诸公们,如果也对北大神往,是要失望的,北大岂能复制?不如把标准降低一点,就先搞个像样的图书馆吧!如何?
Comments
Post a Comment